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这要经历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
——马塞尔·普鲁斯特
有信仰的人,他内心有一杆秤,在交易中不会迷茫。
——青泽
“十年故事”跌宕起伏
2016年早春,在《十年一梦》出版十年之后,记者与同事在北京南城的一座不起眼的写字楼里,拜访了青泽投资公司。公司大约十来间办公室,环境简单整洁,幽静朴素。青泽先生四十多岁,看上去清瘦斯文,眼光炯炯有神。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期货群英中,青泽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2005年,一本《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以交易札记的形式剖析了一位期货投资者的心路历程,也将青泽其人带进了数以万计期货投资者的视野。
“我最早了解到《十年一梦》与青泽先生,缘起于一个期货资产1个多亿的前辈推荐的书单。这位前辈将《十年一梦》反复阅读了数十遍,就如同青泽在《十年一梦》里说的将利弗莫尔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阅读无数遍一样。”一个在期货交易中颇有成就的投资者说。
最近几年,人们在谈论期市江湖时,总是不经意间联系到金庸先生笔下的数位有名堂的人物形象,比如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等。青泽其人,则不禁让人联想到《射雕英雄传》中,那位黄蓉一直念念不忘、脾性相投的“二师父”——朱聪。
朱聪,外号妙手书生,斯文的外表下暗藏绝技与杀气,重道义而轻礼教,兵器是一把破油纸扇的扇骨,善察机关,盗术天下无双,独创“分筋错骨手”,后传于郭靖。
“我是个天性散漫的人,从上学、工作到进入投资市场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太愿意受过多的约束,也讨厌那些让人规规矩矩的条条框框。”青泽在其书中称,自己年轻时候对古代魏晋风流名士颇多倾慕,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待人接物的态度才逐渐从原来的漫不经心、孤傲激进变得相对严谨、稳健。
但在交易上,青泽称自己至今仍然属于进攻型的、风险偏好较高的风格。
在投资理财领域,二十年间,大大小小的出版社所推出的畅销书层出不穷,然而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的,《十年一梦》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一。从“327”国债一夜暴富到兵败苏州红小豆、激战海南咖啡,在中国期货市场野蛮生长前十年中,青泽以己身的笑和泪还原了这段历史的血肉。在历经无数输赢起伏的挣扎之后,他对于徘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交易心路历程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这是众多期货投资者的共鸣所在,也是《十年一梦》经久不衰的原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种阅尽沧桑的感受,在期货市场无疑被放大了好多倍。
在《十年一梦》中,有好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比如,和许多拥有戏剧人生的期货投资者一样,1995年,青泽在大起大落中第一次见识了期货投资的残酷。1995年2月23日,持有9000多手国债期货327合约、后又追加5000手的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天——一天暴赚690多万;5月份,幸运女神再次光临,国债期货被叫停推涨国内股市,他手中被套牢的股票直冲云霄。6、7月份,青泽开始踏入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而8月份苏州红小大豆战,巨额亏损又将他从天堂拽入地狱。
“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一年我的命运像过山车一样急剧变化,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青泽说,尔后数年,自己一直在爆仓和东山再起之间颠簸起伏。
“虽然我的第一次期货投机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这种事一个人只要干了一次,就像上了贼船,想下来就不容易了。”他说。
现在,距他的“十年一梦”已经又一个十年过去,如果有什么能够记录他这十年的新变化,大概可以从以下两个名字中发现蛛丝马迹。
从利弗莫尔到康德
有人说,期货交易中,决定每一个人输赢的模式就在他自己内心里面。在古希腊德尔斐的一座古神庙前,巍然矗立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一句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青泽正是这样一个向内寻求的人。
利弗莫尔,《股票作手回忆录》作者。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看似不搭边的两个人却贯穿了青泽的投资生涯。
“一个新手和一个高手对待市场交易的态度肯定不同,投机者的精神态度和交易策略实际上是和他对市场的认识水平密不可分的。”青泽说,当自己在一条通往地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是利弗莫尔将自己拉了回来。
只向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问浊清。“利弗莫尔让我从一个短线交易者逐渐变成一个中长线交易者,一个自觉的趋势交易者。我不再沉溺于短线交易,尽一切可能在绿豆、大豆、橡胶、铜等市场中寻找趋势,顺势操作。”
2005年,大宗商品市场超级牛市周期开启后,青泽在进一步完善自身交易体系的同时,对内的探寻也更进一步——总结自己的交易历史、个性特征,以及对市场的运动规律进行系统化研究,逐步构建起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交易思想和体系。
用青泽的话说,正是在康德哲学的引导下,自己才走上构建自身投资思想和理论体系的道路。在新的“十年故事”中,青泽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人生境界对交易的影响。此时的他,已经将“一定要有信仰”的理念纳入自己的交易体系之中。他认为,期货交易中投资者的多空博弈,本质上是不同投资信仰的人之间世界观的厮杀。
康德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通过现象去观察、理解物自体。认识不是自然的被动反应,而是主体通过理知、概念主动的构建和创造。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青泽将其进一步推演:作为一个投资者,人应该为市场立法。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投资哲学——投资的思想、理论、信念决定市场观察和操作。
“多空观点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背后看盘的人观点、信仰不同。投资的信仰具有排他性,有信仰的人,他的观点是单纯的,他的意志是坚定的,从生活习惯到为人处世都具有一致性。他遇到选择也不会迷惑。但知识和信仰不一样,单纯具有知识的人仍然容易陷入矛盾和纠结。”他说。
在青泽自己看来,他的投资理论既不是正统的价值投资理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分析理论。他的投资哲学源于康德思想,投资理论中的趋势概念既不源于、也不同于道氏理论中的趋势,而是源于中国古代智慧;其趋势演化中的结构概念,则得益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他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构建起完整的投资理论体系的话,也许可以称作思想派。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期货交易也不例外,青泽用做菜的例子阐述他当下的期货交易理念,“比如做菜,每一个食材本身都很好,但乱七八糟什么都往里面放就不好吃了;把每一个菜分开,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就不一样了。单纯的眼睛看到的是简单的世界,复杂的眼睛看到的是混乱的世界。”
青泽十分强调交易体系的构建,尤其是交易逻辑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他认为交易的失败很大程度来源于交易思路和逻辑的混乱,缺乏严整的交易体系。为什么期货交易这么难,大多数投资者遭受亏损?究其根源是交易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不能解释混沌的市场,不适应成功投资的规律。
“在投机市场,有些人即使短期赚钱,但其内心世界是虚弱不安的,眼神是迷茫的,对未来是缺乏信心的;而有些人即使阶段性做得不好,其思路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眼神是淡定的,内心是平静的,对未来是胸有成竹的。眼光、境界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期货人生。”青泽说。